近日,全省数字法治系统现场教学活动在杭州未来科技城学术交流中心启幕,来自省委政法委、省高院等政法系统单位以及11个地市的300多个数字法治成果在活动中进行展示。
走进宁波展区,左侧的电子大屏幕将会呈现每个人的步态剪影。步态识别是较为前沿的一项技术,它能通过对行走步态的特征分析,实现人员精准识别。在实践中应用于重点人员管控、社会治安防控等。
目前,宁波市海曙区与中科院合作,专门成立集产学研于一体的联合实验室,并将这一技术运用到数字化改革中。目前,已上线12个实战应用场景,刑事案件破案率提升19.3%,工作效率提高22.7%;去年9月,已列入公安部《刑事技术重点攻关项目与重点推广项目“双十计划”》,在国际学术评测数据库CASIA-B上取得识别率98%的世界第一成绩。
步态识别,只是近年来,宁波走在全省数字法治系统建设前列的一个缩影,宁波市认真贯彻省委部署,按照“执行好、特色化、创新性”的总思路,以打造领跑全省、国内一流、具有宁波辨识度的数字法治应用体系为目标,推动法治建设核心业务全方位协同、系统性重塑,积极推进“152”体系与“141”体系的贯通。目前,我市数字法治系统建设两大核心指标均提前超越省定要求,整体建设进度走在全省前列。
近年来,宁波积极落实省、市关于数字化改革重大需求、多跨场景应用、重大改革“三张清单”建设总体要求,以“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的危机感,找准突破口,抓住创新点,通过推进治理领域场景建设、推进条线揭榜认领项目建设、加快省级改革实践项目培育等举措,打造了包含“移动微法院”在内的30余个多跨场景应用。
我们在数字法治系统建设中以提升风险闭环管控能力为重中之重,创新推出——
【基层安全生产风险监测管控“一件事”】,该应用作为省数字法治重大应用之一,以推动和提升基层安全生产风险管控水平为方向,以有效防范生产安全事故发生、促进平安宁波建设为目标,以乡镇(街道)为突破口,以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据,以数字化技术为支撑,创新建立乡镇(街道)安全风险监测管控指数应用场景,着力解决基层安全风险监测管控重点难点问题,提升风险监测管控数字化、精准化、规范化水平,保障平安宁波建设。
【反电诈全维智控场景】,应用依托“浙里办”、“浙政钉”两大大平台,构建“1+5+N”场景应用框架,开发96110全民反诈、群防共治协同、技术预警劝防、空壳公司对公账户治理、智能分析5个子场景应用,横向涵盖联席会议成员单位,纵向贯穿至街道、社区,实现社会服务端、政府治理端、公安智控端多跨业务协同,全过程覆盖打、防、控、管、治、宣全环节,编织数字化反电诈网络。
【数字渔港】,象山县构建一体化集成式的“数字渔港”应用,利用北斗卫星、岸基雷达、智能图像识别、大数据等技术对渔港、渔船、船员等进行全方位的监控,在渔船出入港、安全航行、规范作业等场景进行有效监管,大幅降低渔业安全生产风险。
围绕完善政法一体化办案体系,创新推出——
【中国移动微法院】,该应用系基于微信小程序开发的法院系统一站式诉讼服务入口,为全国600多万人提供了网上立案、手机阅卷、网上开庭、网上调解等全面的移动电子诉讼服务。
【“诉查查”助推诉讼信用服务集成应用】,“诉查查”是余姚法院在全国率先研发上线的集“信用查询、失信通报、外部应用”等功能于一体的诉讼信用查询平台,旨在对诉讼参与人的失信行为进行“白描式”展现。2021年4月,在“浙里办”上架运行,目前样本上传量35016件,提交失信样本734人,累计查询量181327人次。“诉查查”项目先后被《宁波改革先锋》《浙江信息》刊用,获评“2021年度浙江省有辨识度有影响力法治建设成果”“2021政法智能化建设智慧法院创新案例”,相关理论成果在《人民法院报》《中国法治蓝皮书》发表。
【e企合规-企业合规建设云平台】,e企合规-企业合规建设云平台,借助大数据平台,开展云评估、云考察、云听证、云宣告,提供云发布、云宣讲、云互动、云体检,建设合规考察专业人员数据库,将涉案企业合规工作规范化、系统化、数字化、智能化。
围绕深度应用综合行政执法体系,创新推出——
【PDA执法监管协同数字应用】,打造智慧执法PDA“一机通查”模式,重塑办案流程、提升执法效能。贯通省公共支付平台、省办案系统等平台,搭建执法数据库,实现信息共享、智能监督。依托基层治理四平台搭建AI感知应用场景,贯通“152”与“141”体系。
【公证E通】,“公证E通”服务模式为破解群众办公证“慢、繁、难、远”的难题,进行繁简分流、线上线下融合,实行“掌上办”、乡镇街道“就近办“和公证处“线下办”多渠道服务的新模式,让群众获得远程办、就近跑的公证办理新体验。
【综合执法处罚办案协同应用】,宁波市江北区利用区块链技术搭建多跨应用场景,在保障数据安全的前提下打破信息壁垒,实现高效的跨部门存证、取证、举证、执法,推进执法业务协同办理,促进执法数据跨部门、跨区域共享。
特别需要介绍的是“基层治理四平台”,这是我市社会治理的金名片,也是数字法治系统建设的重头戏,迭代升级“基层治理四平台”,目前,日均处理事件1万5千件以上,镇街层面91%以上的事件实现系统自动流转、分类处置,处置率达99.52%,群众满意率99%以上。2021年9月2日,省委书记袁家军对宁波市迭代“基层治理四平台”进行实地调研,予以充分肯定,并提出了“152”与“141”贯通的重大课题。
作为全省两个“152”体系和“141”体系贯通试点地区之一,扎实推进全市基层治理综合应用的迭代升级和对省级试点应用标准化对接的目标任务,形成具有宁波特色的“152”与“141”体系贯通的方法、路径、模式,形成试点示范。
迭代升级社会治理“一件事”集成应用场景,围绕高频复杂多跨时间,不断深化指导区县和镇街深入实施综合集成改革,已上线群租房整治、消防车通道堵塞、经营性合用场所管理、僵尸车管理、车棚车库管理、小广告监管以及餐饮油烟管控等10个场景,已完成事件处置17857件,事件处置率99.98%,拟定《“基层治理一件事”系统基层工作规程》,形成“一地开发,全域共享”宁波模式。
宁波市坚持抓创新与抓制度两手抓、两手硬,将创新成果以制度规范形式固定下来,积极开展理论政策体系的研究,推动“实践—理论—实践”的螺旋式上升,加快打造数字化改革“硬核”成果,高质高效完成各项目标任务。对照省市数字法治系统建设方案工作内容完成68个核心任务相关政策法规制度梳理,完成“3+9”应用政策法规梳理共129项。
本次成果展中,浙江省检察院“数字检察”展馆中还蕴含了三大鄞检元素,让我们一起探索。
元素一
轻微刑事案件调解应用
“e起调”轻刑案件数字化调处平台由鄞州区检察院开发,并于2021年12月底上线运行。“e起调”是指基层各司法机关在办理轻微刑事案件时,对符合条件的案件开展调解工作,由办案部门委托、矛调中心承接、检察机关监督、多跨部门流转的一体化集成办理体系。该项目获评全省政法一体化多跨子场景首批创新场景。
元素二
“检察办事”应用模块
2021年2月,鄞州检察院在全省率先开发“检察办事”应用模块,嵌入“宁波办事”综合自助服务终端机,并依托“浙江检察”App数据资源,设立申请受理、信息查询、文书打印、法律服务四大功能二十三个模块,实现案件服务全域操作、全时办理,获全省推广。
元素三
鄞检e站
2019年4月,鄞州检察院为响应“最多跑一次”改革,在全省率先推出一站式移动检察服务平台“鄞检e站”,开通案件查询、案件绑定、在线信访、检视通、司法救助、提供线索、智慧未检、以案说法、代表委员直通车、12309检察服务热线等多项功能。该平台荣获全国政法智能化建设智慧检务优秀创新案例,并成为“浙江检察”APP的蓝本。
接下来,鄞州区检察院将以数字法治应用为抓手,进一步完善“鄞检e站”“检察办事”等自主创新平台,以数字正义推动检察机关法律监督体系和法律监督能力现代化,让人民群众更加充分享受数字化改革带来的司法红利。
“鲲鹏展翅凌万里,策马扬鞭奋蹄疾”。
未来,宁波市将深入落实省委政法委数字法治系统建设总体部署,进一步完善体系、推进贯通、拓展应用,当好数字化改革得先行者和领跑者,推动法治建设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打造领跑全省、国内一流、具有鲜明宁波辨识度得数字法治应用体系,为全省智治贡献宁波经验、宁波力量!
(来源:“宁波网信”公众号)